摘要: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专科主任 潘朝斌教授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专科主任 潘朝斌教授
住在惠州的郭伯72岁。由于“舌鳞状细胞癌”,他的舌头上长满了肿瘤。疼痛使郭伯难以进食,他的身体越来越瘦。然而,郭伯有自己的“腹主动脉夹层”。如果肿瘤被手术切除,夹层破裂和出血的风险可能很大。两难之下,郭伯的家人陪同他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接待郭伯后,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潘朝斌教授与多个科室会诊,为郭伯制定了全面的手术计划,试图挽救郭伯的生命。最后,手术队成功切除了郭伯的整个舌头和肿瘤,并修复了整个舌头的缺陷。手术后一周,郭伯顺利康复出院。
(术前术后舌癌对比)
面对困境,治疗陷入“死胡同”
郭伯两年前发现舌溃疡,长期中药调理没有改善。我别无选择,只能去当地医院。活检提示“舌鳞状细胞癌”,舌头上有肿瘤。最初,首选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然而,由于郭伯17年前发现了“腹主动脉夹层”,当地基层医院的医生在得知这种情况后不敢冒险给郭伯做手术。郭伯只能选择放疗作为保守治疗。
放疗后,郭伯舌癌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但两年后,肿瘤细胞“死灰复燃”,近几个月肿瘤明显增加。此外,郭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没有去医院,整个舌头都长满了肿瘤。
郭伯的女儿看到父亲在肿瘤的折磨下,经常因为疼痛而无法进食,身体越来越瘦,决定带郭伯去广州就医。为此,郭伯的家人陪同他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
(图文无关,仅为图文)
潘朝斌教授介绍,腹主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结构因动脉硬化或其他原因而发生变化。在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下,腹主动脉内膜与中膜之间形成夹层血肿,会导致腹主动脉供血器官出现问题。“腹主动脉夹层就像埋在患者腹部的‘不规则炸弹’。如果夹层破裂,可能会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另一方面,舌癌的快速发展也威胁着郭伯的生命。潘朝斌教授说,舌癌是一种发生在舌头上的恶性肿瘤。舌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然后逐渐出现疼痛、口臭、言语和吞咽功能障碍。晚期舌癌患者往往死于大出血,因为他们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及时治疗。
潘朝斌教授说:“如果郭伯不接受手术,他可能会因晚期舌癌侵犯致命动脉大出血而死亡。如果你接受手术,你可能无法下手术台,因为夹层破裂和大出血。”。
医生突破了“手术禁区”,试图挽救病人
动脉夹层患者合并舌癌是“手术禁区”,死亡率很高。潘教授很清楚这一点,但他更了解郭伯及其家人迫切需要治疗的决心。
潘朝斌教授与郭伯及其家人充分沟通后,与心胸外科、内科、ICU、麻醉科进行多学科综合咨询,制定详细全面的手术方案,放手挽救郭伯的生命。
6月2日,在麻醉科主治医师刘福宁的大力支持下,郭伯成功接受了舌癌根治术。潘朝斌教授的团队为他切除了整个舌头及其肿瘤。为了防止高血压导致夹层破裂和大出血,专家团队使用镇痛药,注意稳定郭伯术中术后血压和心率,让他安全通过“危险”。
然而,由于郭伯以前接受过放疗,颈部血管质量不好,很难与血管相匹配。在血管质量不理想的情况下,潘朝斌教授的团队克服了困难,准备了股前外瓣,成功连接了颈部血管,修复了整个舌头的缺陷。整个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整个团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郭伯手术后一周顺利康复出院。他和他的家人非常感激,并向医疗团队赠送了横幅。
(患者家属为潘朝斌教授送上锦旗)
潘朝斌教授介绍,舌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长期烟酒、长期异物刺激、口腔卫生不良、粘膜白斑病变、生物致癌因素、长期咀嚼槟榔、遗传等,建议公众朋友注意口腔卫生,如口腔溃疡持续时间,必须及时就医。
通讯员:张阳、黄睿、林钊宇
专家简介:
潘朝斌,教授/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博士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广东口腔颌面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头颈肿瘤外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委员会、中国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部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卫生国际交流促进协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协会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管理协会会长、中国口腔医学研究编委会委员。
1988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工作至今。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头颈肿瘤科访问学者。中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头颈外科专家连年荣获岭南名医和羊城好医生称号。
近30年在临床一线工作,深入研究口腔颌面头颈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良好的显微手术技术优势,注重术后缺损的功能修复和重建,特别是中晚期或复发性口腔癌(舌癌、牙龈癌、颊癌、口底癌、腭癌)、口咽癌(扁桃体癌、软腭癌、舌根癌)和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的修复和重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了近10篇关于舌癌研究的学术论文,如科研项目等。
个人网站:http://panchaobin.haod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