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 副教授杨朝晖11个月前,来自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 副教授杨朝晖
11个月前,来自湖南的49岁患者黄先生发现左上颌骨为釉质细胞瘤,并在医院接受了左上颌骨全切除术和上颌骨缺损功能重建手术。虽然术后修复了面部,但黄先生左上颌的所有牙齿和右第一门牙都缺失了,只能用右牙吃饭。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副教授杨朝晖为黄先生实施了华南首次红外实时导航下腓骨瓣种植牙功能整合。不久之后,黄先生就有了新牙齿,恢复了正常的咀嚼功能。
副教授杨朝晖(右)团队实施了红外实时导航下腓骨瓣植入术
左上颌骨肿瘤切除后,左上颌牙齿缺失“待补”
据黄先生回忆,11个月前,他发现左上颌骨成釉细胞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副教授范松为他进行了大部分左上颌骨切除术,并利用数字手术技术指导肿瘤的准确切除。切除后,黄先生的左上颌骨只剩下左眼眶底部。范松副教授使用精确设计的各种导板将患者的小腿腓骨移植到左上颌骨,以实现上颌骨的精确修复。手术非常成功。
由于上颌骨形态不规则,上颌骨缺损功能的重建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难以修复的问题。范教授克服了困难,尽最大努力重建上颌牙槽弓。然而,由于黄先生瘦高,腓骨薄,骨量仍然不足,腓骨瓣上方仍有空腔与左鼻道相连。此外,黄先生左上颌的所有牙齿和右第一门牙都缺失了,需要植入种植牙来恢复左咀嚼功能。
为了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口腔科副教授杨朝晖反复研究了手术计划。既要考虑腓骨内缩偏斜,又要考虑腓骨狭窄,植入位点有限;要突破腓骨双皮质骨,穿出筋膜后不能进入空腔。
杨朝晖教授说:“此外,患者左上颌牙完全缺失,左上前庭沟消失,近年来我们经常进行的种植导板指导种植失去了固定条件。”。
红外导航引导种植体植入,为牙齿安装打“桥墩”
经过反复测量研究,杨朝晖副教授制定了“红外导航下实时动态引导植入”计划,准确植入黄先生左上颌腓骨4个植入物,突破双皮层,未穿透筋膜,初始扭矩均合格稳定。手术时间不到50分钟,植入位置与导航设计一致,黄先生无明显疼痛等不适。这是医院第一次口腔导航手术,也是华南地区第一次实时红外导航下腓骨瓣植牙功能整复手术。
“这次手术植入的四个种植体就像四个‘桥墩’,为患者后续安装牙齿奠定了基础。” 杨朝晖副教授介绍,大约4个月后,黄先生将回医院安装7颗牙齿,这样左咀嚼功能就可以完全恢复,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吃饭。
(术中导航屏幕界面)
口腔导航手术有哪些优点?副教授杨朝晖介绍,口腔导航手术有以下优点:
1、术前计划可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跟踪和修改;
2、有利于术中冷却,降低产热引起骨灼烧的风险;
3、当牙颌间隙或口腔空间相对不足时,仍可引导,适用于术后口腔肿瘤受限的患者;
4、CBCT(锥形束CT)拍摄、术前设计和手术可在一天内完成,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时间成本,方便了外国患者。
“近年来,在科主任李金松教授的领导下,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和种植团队在切除颌骨肿瘤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下颌骨缺损种植牙功能的重建。技术不断创新,完成的病例数量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副教授杨朝辉表示,第一次口腔导航手术的成功发展将给更多的颌骨肿瘤患者带来好消息,并尽可能保持口腔功能。
通讯员:张阳、黄睿、王晓慧
专家简介:
杨朝晖,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口腔种植专业主任。任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口腔颌面-头颈外科分会委员、《口腔疾病防治杂志》编委。
4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主要研究方向是术后口腔颌面部肿瘤缺陷的功能重建,以及复杂骨骼和软组织缺陷的种植和修复。
范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导师。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肿瘤外科博士后,广东省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美容整形外科协会会员;
广东省医学协会颌头颈外科分会秘书、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学大数据协会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口腔颌头颈数字精准修复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协会肿瘤整形外科和功能外科分会青年成员。
近年来,主要从事颌面软硬组织数字化精准修复重建和颅颌面内镜微创手术。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30篇SCI论文,包括3篇封面文章和3篇高被引论文,包括国外重要肿瘤学杂志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个项目,批准资金超过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