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口腔科主任 李劲松教授来自云浮的2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口腔科主任 李劲松教授
来自云浮的25岁患者梁先生,半年前发现下巴骨逐渐肿胀,一个巨大的球形逐渐肿胀,经检查确诊为釉质细胞瘤。经过多次询问,梁先生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李劲松教授的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数字手术计划。他不仅完全切除了肿瘤,还利用小腿腓骨移植来修复缺失的颌骨,使梁先生能够恢复面部外观和咬合功能。
(术前梁先生右下巴鼓成“小球”)
准确定位数字设计,兼顾外观和功能
据梁先生介绍,大约半年前,他的下巴骨无缘无故肿胀。起初,它只是柑橘的大小,后来逐渐增大成一个“小球”。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后,它被诊断为釉质细胞瘤。
李劲松教授介绍,由于肿瘤位于梁先生的双下颌骨,肿瘤切除后会造成颌骨大缺损,需要移植自己小腿的腓骨进行塑形修复颌骨。手术不仅要考虑完全切除肿瘤,还要考虑修复下颌骨的形状,以恢复梁先生的正常面部形状,还要恢复他的咬合功能。
“在传统手术中,人工弯曲钛板很难将颌骨恢复到准确的形状,也不能满足上述需要。即使病人的外观成功恢复,大多数病人也很难在后期插入牙齿,这影响了咬合和咀嚼功能的恢复。”李金松教授说,为了让梁先生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数字手术计划。
(腓骨重建下颌骨通过数字化设计准确截取)
术前采集影像数据,虚拟肿瘤大小,设计切除范围和相应的颌骨截骨导板、腓骨塑形导板,设计腓骨放置位置。这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有利于术中肿瘤的准确切除和颌骨的重建。
2月7日,手术如期进行。手术团队使用术前设计的截骨导板准确切除肿瘤,并使用腓骨截骨塑形导板塑形和固定腓骨,然后匹配小血管。移植的腓骨准确地恢复了下颌骨的形状,并有利于以后的牙齿种植。7个小时后,手术终于顺利完成了。梁恢复良好,最近出院了。
李劲松教授(左一)和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深耕显微组织瓣移植20年,从零开始走在全国前列
李劲松教授介绍,大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和缺损部位的重建。它不仅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美观和功能,而且直接影响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综合治疗过程和疗效。2020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同期完成了801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切除显微组织瓣移植修复重建手术,手术量创历史新高,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2000年前,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很难独立进行此类手术。1999年底,在黄洪章教授的提议下,该部门选派李劲松教授到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学习,上海口腔颌面外科排名第一。2000年6月学习回来后,在科室主任陈伟良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李劲松教授带领科室医生独立开展显微组织瓣移植修复重建手术。
李劲松教授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每次手术包括肿瘤原发灶切除术、颈淋巴清洁术、组织瓣切除术和成型术、显微镜下微小血管吻合术等。手术至少需要5个小时,复杂的手术需要10多个小时,并承担血管吻合后血管危象的风险。
“2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进步口腔颌面头颈良恶性肿瘤切除同期显微组织瓣移植修复重建,开展了大量前臂皮瓣、腓骨肌皮瓣、腓骨肌筋膜瓣、髂骨肌皮瓣、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瓣、腹直肌皮瓣、腹股沟皮瓣、背阔肌皮瓣、小腿内侧瓣、胸背动脉皮瓣等显微移植。”
李劲松教授介绍,特别是近年来,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显微组织瓣修复重建年手术量几乎翻了一番,从2015年的225例逐年攀升到2020年的801例,进入全国前列。
此外,近年来口腔颌面外科坚持和倡导个性化精准修复的理念,在3D打印数字颌面软硬组织缺陷精确修复和重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积累,进行了数百个口腔颌面微组织瓣数字修复重建手术,不仅更好地修复患者的外观,恢复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通讯员:张阳、黄睿、李群星
专家简介:
李劲松,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山大学孙义贤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国家重点临床专业(口腔颌面外科)学科领导。广东医学协会颌头颈外科分会前主席,广东整形外科协会口腔整形外科分会副主席;
中国康复医学会头颈修复重建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席、广东省委干部保健专家。
擅长舌癌、颊癌、牙龈癌、口咽癌等口腔癌、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和术后缺损整复手术;腮腺肿瘤、颈部肿瘤、颌骨肿瘤切除术;颌面外伤骨折的治疗。我国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对肿瘤切除术后颌骨进行精确修复和重建。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个,教育部、广东科研项目15个,科研基金2000多万元,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国外SCI杂志包括50多篇,包括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发表15篇高影响因素研究论文。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训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