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旬老人脸上多出一块肉,原是口腔癌!医生突破“超高龄禁区”妙手切除

来源网络 次浏览

摘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 李劲松教授来自湛江的蔡奶奶今年93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 李劲松教授

来自湛江的蔡奶奶今年93岁。一年前,她发现左脸上有一块“肉”。出乎意料的是,她患有“左颊癌”。蔡奶奶去了许多医院,但没有去看医生。有些医院没有做这种手术,有些医院不敢冒险治疗93岁的她。

最后,蔡被建议转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李劲松教授的团队对她进行了左颊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并通过大腿皮瓣移植修复了口腔缺损。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蔡恢复顺利,术后7天出院。

蔡阿婆出院时与李劲松教授(左一)合影

超老增加了手术风险,手术团队克服了许多困难

据蔡回忆,一年前,她发现左脸颊上有一块“肉”,感到疼痛,偶尔会出血。当时蔡阿婆和家人以为只是“生气”,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没有去医院。然而,最近蔡奶奶觉得这块“肉”在慢慢变大,经常疼痛出血,也影响了正常的说话和吃饭,人们也逐渐减肥。孩子带蔡阿婆去当地医院口腔科,医生初步诊断为“左颊癌”!

在多家医院就医失败后,蔡奶奶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李劲松教授说,蔡奶奶快100岁了,身体机能差,超老,病情复杂。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困难。

“蔡奶奶患有左颊癌,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她需要手术来扩大口腔肿瘤的切除和颈部淋巴结的清洁。手术后,口腔颌面部会形成很大的缺陷,需要修复和重建。然而,修复和重建的手术时间将相应延长,这将增加老年患者的许多风险。”李劲松教授说。

据口腔科主治医师方泽震介绍,如果蔡奶奶的口腔肿瘤病变切除后不能得到很好的修复和重建,外观和功能不能恢复,也可能与颈部手术区域相连,甚至导致颈部大血管暴露、破裂和出血,从而危及生命。

李劲松教授介绍,大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切除后的缺损修复重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管化自体组织瓣的移植。2020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完成 同期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切除显微组织瓣移植修复重建手术800余例,手术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有不少老年患者被介绍到医院就诊。

为了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李劲松教授与麻醉科李觉教授、林道伟教授就蔡奶奶的病情进行了辩证讨论。结合术前检查结果,专家认为蔡奶奶已经到了 93 年纪大了,但心肺功能还可以,应该能够承受全身麻醉手术,当然一定要冒更大的风险,还要做好进入ICU的计划。

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专家团队最终决定实施“左颊癌治疗+左颈淋巴清洁+左股前外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的手术计划。恶性肿瘤的进展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终止,自体组织瓣的移植和修复可以帮助快速恢复正常的口腔功能,从而促进蔡的术后康复。

切除口腔肿瘤修复缺损,蔡阿婆可以在手术后第二天进食

蔡阿婆于2月26日上午9点被慢慢推进手术室。在麻醉科李觉教授丰富的麻醉经验的护送下,虽然患者的生命体征多次变化和波动,但手术过程总体顺利,李金松教授团队高超的解剖手术技术使患者出血很少,五个多小时后,成功完成左颊癌根治术和左股前外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术后气管插管顺利拔除后,蔡阿婆被送回口腔颌面外科病房。

手术后的第二天早上,看到李劲松教授的团队医生坐在病床上喝粥,蔡奶奶兴奋地向李劲松教授表示感谢。手术后第七天,经过各种检查和评估,蔡奶奶康复良好,在家人的陪同下顺利出院回家。

李劲松教授介绍,过去口腔癌的发病年龄集中在50-60岁。现在,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普遍提高,老年患者和全身条件差的患者逐渐增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各专业实力雄厚。在医院多学科的支持下,口腔颌面外科诊断和治疗了大量老年口腔肿瘤患者,伴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脑梗死、心脏支架植入、肾衰竭透析等。

许多人口腔溃疡等东西,第一反应是“生气”。李金松教授提醒说,如果口腔溃疡、新生物等不愈合超过一个月,一定要及时去口腔科,以免延误病情。如果你不幸患有口腔癌,不要避免治疗,要有信心克服这种疾病。

通讯员:张阳、黄睿、方泽震

专家简介:

李劲松,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的教授、主任医师。广东医学协会颌头颈外科分会前主席、广东整形外科协会口腔整形外科分会副主席、中国康复医学协会头颈部修复重建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癌症协会头颈部肿瘤委员会副主席、广东医学协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席、广东省干部卫生专家。

擅长舌癌、颊癌、牙龈癌、口咽癌等口腔癌、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和术后缺损整复手术;腮腺肿瘤、颈部肿瘤、颌骨肿瘤切除术;颌面外伤骨折的治疗。我国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对肿瘤切除术后颌骨进行精确修复和重建。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个,教育部、广东科研项目15个,科研基金2000多万元,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国外SCI杂志包括50多篇,包括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发表15篇高影响因素研究论文。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训对象。

随机内容